小鼠分笼: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文件:ICR带仔情况.jpg|200px|thumb|right|刚出生不久的小仔]] | |||
此页面内容部分修改自 [https://cn.gempharmatech.com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站。本网站已经获得使用许可,转载。<br> | 此页面内容部分修改自 [https://cn.gempharmatech.com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站。本网站已经获得使用许可,转载。<br> | ||
其他网站使用,请联系 [https://cn.gempharmatech.com/about/intro.html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许可。 | 其他网站使用,请联系 [https://cn.gempharmatech.com/about/intro.html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许可。 | ||
{{#seo: title=小鼠分笼 | titlemode=append | keywords=小鼠分笼,雌雄辨别,性别,雌,雄,分笼时间,分笼标准,,性别判定,分笼操作,注意事项, | description=小鼠如何分笼,分笼后如何辨别性别,雌雄}} | {{#seo: title=小鼠分笼 | titlemode=append | keywords=小鼠分笼,雌雄辨别,性别,雌,雄,分笼时间,分笼标准,,性别判定,分笼操作,注意事项, | description=小鼠如何分笼,分笼后如何辨别性别,雌雄}} | ||
== 1. 目的 == | == 1. 目的 == | ||
第10行: | 第11行: | ||
=== 2.1分笼时间 === | === 2.1分笼时间 === | ||
小鼠分笼又称幼鼠离乳,一般在小鼠出生后19~21 d内进行,特殊品系可根据品系特性适当提前或延迟1~2 d分笼。过早分笼会引起小鼠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延迟分笼可能会引响母鼠的健康和发情。 | 小鼠分笼又称幼鼠离乳,一般在小鼠出生后19~21 d内进行,特殊品系可根据品系特性适当提前或延迟1~2 d分笼。过早分笼会引起小鼠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延迟分笼可能会引响母鼠的健康和发情。 | ||
分笼时间不能超过25 d,超过25 d后雌性幼仔可能就会怀孕了。 | |||
因为雌性幼仔在2-3 周龄小鼠时泪腺分泌并释放外分泌腺分泌肽 22 (exocrine-gland secreting peptide 22,ESP22)到泪液中,激活犁鼻器中的高亲和力感觉神经元和内侧杏仁核中的下游边缘神经元,对成年雄性交配行为有强大的抑制作用<ref>Ferrero, D., Moeller, L., Osakada, T. et al. A juvenile mouse pheromone inhibits sexual behaviour through the vomeronasal system. Nature 502, 368–371 (2013).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579</ref>。 | |||
=== 2.2分笼标准 === | === 2.2分笼标准 === | ||
第24行: | 第29行: | ||
== 3. 分笼操作 == | == 3. 分笼操作 == | ||
* 分笼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好高压灭菌好的笼盒、网隔、挂牌、笼盖、镊子、饮用水(使用自动饮水的不需准备)、笼牌和辐照或高压过的饲料。将操作台用消毒液擦拭干净待用; | |||
* 按照小鼠生日挑出需要分笼的繁殖笼; | |||
* 将需分笼的繁殖笼放在操作台上,取出需分笼的幼鼠,雄性幼鼠和雌性幼鼠分别放在不同的笼盒里,再放上网格、挂牌,加上水瓶 (使用自动饮水的不加水瓶)和饲料,合上笼盖,插上记录小鼠详细信息的笼牌,放回笼架上饲养,原繁殖笼的笼牌上写明分笼日期后,放回原处饲养; | |||
* 如果分笼小鼠比较弱小,可以在新分笼的底盒内加入少量碎饲料,方便小鼠取食; | |||
* 分笼完成后用消毒液清理、消毒操作台; | |||
* 及时记录分笼数据,包括分笼小鼠编号、小鼠生日、基因型、父母信息、异常状态等。 | |||
== 4. 注意事项 == | == 4. 注意事项 == | ||
* 分笼时应注意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小鼠断奶后的体重约为8~9 g,如出现同龄小鼠生长状况差异较大,个头稍小的鼠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母亲连续怀孕,泌乳不足造成的。分笼后只要正常饲养,个头稍小的鼠仍然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如若发现小鼠其体重形态毛色明显差于正常分笼的小鼠,有可能是某些先天性疾病(如B6的遗传性脑水肿,遗传性脱毛等),对于此类小鼠分笼时一般淘汰处理; | |||
* 对于非常活泼的小鼠,容易在打开网隔时跳窜逃逸。因此分笼时动作要轻柔,或者刻意压低网隔防止其跳出。 | |||
* 分笼后的小鼠按照小鼠饲养密度标准规范饲养。因为小鼠是群居动物,若分笼时出现单只一笼的小鼠,则需注意它周围要有“邻居”,并在笼盒中添加玩具,减少单只饲养小鼠的孤独感,保证其生存环境相对合理以及动物福利; | |||
* 若分笼小仔较弱,不会饮食,可在笼盒内放置少量果冻,第二天将未吃完的果冻取出,更换新的果冻,防止果冻放置过久霉变; | |||
* 如有特殊品系待离乳小鼠弱小,可延迟1~2 d进行分笼操作; | |||
== 版权和解释权 == | == 版权和解释权 == | ||
此文件版权和解释权归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此文件版权和解释权归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
== 参考文献 == | |||
<references /> |
2024年9月30日 (一) 10:18的最新版本
此页面内容部分修改自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站。本网站已经获得使用许可,转载。
其他网站使用,请联系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许可。
1. 目的
为了规范实验小鼠繁育规范,防止繁殖笼内出现多胎小仔,鼠群混乱交配,代系混乱,保障实验小鼠的福利。
2. 分笼时间及标准
2.1分笼时间
小鼠分笼又称幼鼠离乳,一般在小鼠出生后19~21 d内进行,特殊品系可根据品系特性适当提前或延迟1~2 d分笼。过早分笼会引起小鼠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延迟分笼可能会引响母鼠的健康和发情。
分笼时间不能超过25 d,超过25 d后雌性幼仔可能就会怀孕了。
因为雌性幼仔在2-3 周龄小鼠时泪腺分泌并释放外分泌腺分泌肽 22 (exocrine-gland secreting peptide 22,ESP22)到泪液中,激活犁鼻器中的高亲和力感觉神经元和内侧杏仁核中的下游边缘神经元,对成年雄性交配行为有强大的抑制作用[1]。
2.2分笼标准
离乳一般在幼鼠出生后19~21 d内进行,也可以根据幼鼠的生长发育情况适当调整,一般幼鼠双眼睁开、反应敏捷、具有独立采食能力即达到离乳指征,可进行离乳。按要求将相同性别的离乳幼鼠饲养在群养笼盒中。
2.3幼鼠性别判定
幼鼠性别鉴定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
另外,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
再者,幼龄雌鼠有较不明显的乳头。
3. 分笼操作
- 分笼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好高压灭菌好的笼盒、网隔、挂牌、笼盖、镊子、饮用水(使用自动饮水的不需准备)、笼牌和辐照或高压过的饲料。将操作台用消毒液擦拭干净待用;
- 按照小鼠生日挑出需要分笼的繁殖笼;
- 将需分笼的繁殖笼放在操作台上,取出需分笼的幼鼠,雄性幼鼠和雌性幼鼠分别放在不同的笼盒里,再放上网格、挂牌,加上水瓶 (使用自动饮水的不加水瓶)和饲料,合上笼盖,插上记录小鼠详细信息的笼牌,放回笼架上饲养,原繁殖笼的笼牌上写明分笼日期后,放回原处饲养;
- 如果分笼小鼠比较弱小,可以在新分笼的底盒内加入少量碎饲料,方便小鼠取食;
- 分笼完成后用消毒液清理、消毒操作台;
- 及时记录分笼数据,包括分笼小鼠编号、小鼠生日、基因型、父母信息、异常状态等。
4. 注意事项
- 分笼时应注意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小鼠断奶后的体重约为8~9 g,如出现同龄小鼠生长状况差异较大,个头稍小的鼠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母亲连续怀孕,泌乳不足造成的。分笼后只要正常饲养,个头稍小的鼠仍然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如若发现小鼠其体重形态毛色明显差于正常分笼的小鼠,有可能是某些先天性疾病(如B6的遗传性脑水肿,遗传性脱毛等),对于此类小鼠分笼时一般淘汰处理;
- 对于非常活泼的小鼠,容易在打开网隔时跳窜逃逸。因此分笼时动作要轻柔,或者刻意压低网隔防止其跳出。
- 分笼后的小鼠按照小鼠饲养密度标准规范饲养。因为小鼠是群居动物,若分笼时出现单只一笼的小鼠,则需注意它周围要有“邻居”,并在笼盒中添加玩具,减少单只饲养小鼠的孤独感,保证其生存环境相对合理以及动物福利;
- 若分笼小仔较弱,不会饮食,可在笼盒内放置少量果冻,第二天将未吃完的果冻取出,更换新的果冻,防止果冻放置过久霉变;
- 如有特殊品系待离乳小鼠弱小,可延迟1~2 d进行分笼操作;
版权和解释权
此文件版权和解释权归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参考文献
- ↑ Ferrero, D., Moeller, L., Osakada, T. et al. A juvenile mouse pheromone inhibits sexual behaviour through the vomeronasal system. Nature 502, 368–371 (2013).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