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T 173-2018 动物实验人道终点评审指南
ICS 03.120.20
A 00
RB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行业标准
RB/T 173-2018
动物实验人道终点评审指南
Guideline of assessment for humane endpoints in animal experiment
2018-03-23发布
2018-10-01 实施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光华、吕龙宝、刘晓字、魏晓锋、颜如、高诚、李根平、朱德生、周永运、段润石郑振辉、黄韧、卢胜明、多曙光、贺争鸣,
引言
动物实验人道终点的确定是科学目的与动物福利相权衡的结果。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动物实验的人道终点,在实现研究目的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实验动物所承受的疼痛和痛苦,是动物使用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标准的内容借鉴了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相对于目前我国动物实验人道终点工作较为滞后的现状,标准适度的超前性可起到引导和促进我国实验动物人道终点确定工作的作用。对于实验动物机构,本标准的使用可指导和规范动物实验人道终点工作的开展:对于认可机构或者外部评价机构,标准的实施使用能够提高动物实验人道终点评审工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动物实验人道终点的确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可因动物实验的研究目的、对象及类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科技发展的水平和人类对动物感受的认知程度也决定了动物实验人道终点的确定是一个持续不断优化的过程。
动物实验人道终点评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动物实验人道终点确定原则、人道终点评估、人道终点计划以及再评估的指南。堎以格理标准适用于认可机构对实验动物机构执行人道终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的评估,也适用于实验动物机构对人道终点的应用。本标准可供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俢发来队B/T27416-2014实验动物机构质量和能力的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动物实验animalexperiment
任何为了可接受的目的而使用动物进行的实验,这一过程可能造成动物疼痛、痛苦、焦虑、持久性损伤、受孕、生育等。
GB/T27416-2014,定义3.1
3.2
实验动物laboratoryanimals
按相关标准专门培育和饲养的旨在用于实验或用于其他科学目的的动物。
GB/T 27416-2014,定义3.2
3.3
疼痛pain
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常伴有实际发生或潜在的机体损伤。OECD ENV/JM/MONO(2000)7,定义13
注:常见的疼痛类型包括急性反应疼痛--由短暂有害刺激导致的一种疼痛反应,不伴有组织损伤,如足部反射慢性炎症疼痛--由于组织受损以及炎症过程中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疼痛,可能比较严重或令动物较为痛苦如局部感染;神经性疼痛--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损害或异常活化所导致的疼痛反应,往往很严摻名这和并今动物痛苦不堪,如压迫神经的内脏肿瘤等。
3.4 痛苦 distress
由于不适应或无能力适应应激而使动物表现出身体和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不良状态。
OECD ENV/JM/MONO(2000)7,定义16
注1:致使动物感觉明显疼痛、恐惧和焦虑的情况是导致动物痛苦的主要应激源;
注2:实验过程中,蜷缩到笼角、过分挣扎或用药时的鸣叫都是动物痛苦的表现。
3.5
应激stress
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3.6
实验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
在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心理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注:福利是动物个体的特征;福利是动物对环境中各要素的有效适应,动物一旦对环境适应失败,就将发病甚至死亡;动物福利与心理及健康有关,因此动物福利状况的某些方面可以借助科学的测试手段获得,但由于缺乏相对客观的心理状况评价手段,使得动物福利整体评价的难度加大。
3.7
人道终点 humane endpoint
人道对待动物的要求和实验要求,合理终止动物用于实验的时机。GB/T 27416-2014,定义3.6
注:GB/T 27中3.6称人道终点为“人道终止时机”。
3.8
安乐死uthanasia
以迅速造成动物意识丧失而致身体、心理痛苦最小之处死动物的方法。GB/T 27416-2014,定义3.4
注:GB/T 27416-2014中3.4称安乐死为安死术。
4 人道终点确定原则
4.1 权衡性原则
应根据实验所取得的科学价值与将对动物造成的伤害进行权衡,确定人道终点
4.2 伤害最小化原则
在实验前,尽可能预判将对动物造成疼痛或痛苦的程度。应最大程度避免以动物的濒死、死亡以及严重的疼痛和痛苦作为人道终点。确保动物伤害最小化。
4.3 持续优化原则
在实现动物实验科学目的前提下,需不断寻求更为人道的动物实验终点。使动物在使用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不断趋于最小。
5 人道终点的评估
5.1 关注要点
确定人道终点时应至少关注以下因素:
a)实验的科学意义:
b)攒动物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副作用(疼痛、痛苦和疾病等):
c出现这些副作用最可能的时序过程和变化:藪鳅竞茅毁)
d)能及早表现这些副作用的预测指标。
5.2.1 总则
人道终点评价指标一般包括适用于多数动物实验的通用性指标和适用于特定研究的特定性指标两部分。实验动物机构可根据实验的特点,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或几项指标的组合,能充分反映动物实验过程中动物所遭受的疼痛、痛苦和焦虑程度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5.2.2 通用性指标
通用性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动物的状态和行为,参见附录A,包括:
a)体重变化:包括体重快速下降、成长期动物持续无增重、未监测到体重变化但动物呈现恶病质及持续性肌肉消耗情形等,也可反映为动物完全不摄食或摄食减少:
b)外部体征表现: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全身性脱毛或被毛蓬松,无法治疗的长期腹泻,持续性的倦怠伴随蜷缩、弓背、目光呆滞、精神萎靡、嗜睡或持续躺卧等;
c)生理指标:动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功能和代谢发生改变的情况。包括可测量的临床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体温、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描述性的临床症状如腹泻、脱水、渐进槃高的车皮炎、咳嗽、呼吸困难、鼻分泌物、黄疸、紫绀或苍白、贫血、出血等;
d)琬异常行为:包括活动性下降、警觉性下降、不活跃、刻板行为、离群、自残、焦躁不安等蛲利将回)
5.2.3 特定性指标
特定性指标指针对特定研究需特别观察的指标。肿瘤研究、老化研究、感染性研究以及利用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开展的特定研究等均需观察的特定性指标,参见附录B。
5.3 确定方法
5.3.1 应在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动物遭受的疼痛/痛苦程度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5.3.2 应尽可能避免以动物死亡作为实验的终点,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以尽早地结束实验的时机作为人道终点。
5.3.3 对于基于科学目的以动物濒死或者死亡作为人道终点的情况,人道终点计划中应就以下内容给姬前为手合理解释:
a)以动物濒死或死亡作为实验终点的理由,及相关实验替代方法的使用情况;
b)允许动物濒死/死亡的数量及其理由,在实现科学目的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动物使荑名交人的数量;
c)动物处于濒死状态时是否可被实施安乐死,如否,说明在动物濒死至死亡这个时间段内需获得。)的实验信息;
d)篥在能否使用减轻疼痛和/或痛苦的方法,如否,说明理由。
5.3.4 对于以动物发病状态选择人道终点的情况,应充分关注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所遭受的疼痛、痛苦妟于来动虑以及抑郁等所有的负面影响,同时兼顾对科学目的的满足,在动物濒死或者死亡前结束实验。
6 人道终点计划
6.1 编制
6.1.1 计划应在实验开展前,实验人员应会同兽医等人员共同制定。
6.1.2每项动物实验均应制定计划,形式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作为实验方案中的一部分内容。计划应通过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IACUC)审核。
6.1.3 计划应至少包括实验的科学目的、主要评价指标、指标的时间进程、终止实验的时机等,对超出重度疼痛/痛苦标准的人道终点应有科学、充分的理由。
6.1.4 基于实验类型、内容以及动物预期要承受的疼痛和痛苦的影响程度,计划还应包括对实验动物的观察频率和观察间隔的内容。
6.1.5 应根据动物实验的要求和动物状态,明确人道终止时机的判定准则,符合现行的公认原则,并保证相关人员可以理解、掌握和运用。
6.1.6 对于新开展的实验研究,在对动物可能遭受的疼痛和痛苦缺乏了解时,应开展预实验,通过使用少量动物进行预实验可帮助确定发病情况、了解动物发病症状以及病变的时间进程,有助于初步确立人道终点。
6.1.7 对于常规实验,可依据以往实验结果、权威著作、期刊提供的参考资料来选择人道终点。6.1.8 对于达到人道终点的实验动物,如无法以药物或其他方式解除动物的疼痛或痛苦时,应规定安乐死的时机和方主
6.2 管理要求
6.2.1 IACUC(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职责
6.2.1.1 负责审查和批准人道终点计划。
6.2.1.2 作为人道终点审批的科学依据,IACUC应获得以下信息
a) 人道终点的科学合理性,
b) 基于收集的资料,预计从动物出现疼痛或者应激,直至死亡的时间,
c) 预计:动物遭受痛苦最严重的时间点,
d) 如b)和 c)未知,是否需要开展预实验,
e) 指标列表;
f) 观察和记录人员名单;
g) 是否建立明确的观察结果报告制度;
h) 观察频率(包括整个研究周期和动物遭受痛苦的重点时期);
i) 研究人员、饲养和技术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并具备观察、照顾动物的能力;
j) 研究开展前,是否有明确的人员分工;
k) 如动物遭受意料之外的痛苦,是否已制定合理的处置流程。
6.2.2 人员的培训
6.2.2.1 实验负责人应确保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都经过人道终点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
6.2.2.2 培训内容应包括动物正常/异常生理指标及行为状态、疼痛/痛苦评分标准等。
6.2.2.3 培训记录应翔实,并归档。
6.3 实施
6.3.1 应严格按照人道终点计划,由经过培训,有经验的人员对动物进行定时观察,以甄别疾病、受伤或异常行为。
6.3.2 应注意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对动物的观察和评估,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
6.3.3 实验过程中如出现未曾预料的疼痛和痛苦时,观察人员需详细记录并向兽医和相关人员报告当意外出现的疼痛、痛苦超过评估要求,应提前终止实验。兽医应提出实施人道终点的评估意见。
6.3.4 应按照人道终点计划要求设计记录表格,记录动物使用过程中各种情况,并确保记录的存放安全。
6.3.5 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如需修改人道终点计划,应实施偏离程序。变更的内容应得到兽医同意,并报告 IACUC批准。
7 人道终点的再评估
7.1 实验过程中,应持续评估人道终点。达到目的时,应及时终止动物实验并记录
7.2 实验结束后,应对此次实验的人道终点选择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再评估,以期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改进该类型动物实验的人道终点。